1、《诗经》并不是纯然的诗,它后面有“经”一字,说明《诗经》进入了经的序列。《说文解字》中写道:“经,织也。”本义是织布机上的纵线,又引申为不变的教义。《诗》能进入经,则是因为《诗》在周代是教化人心的,指宏大的教义。从文化的角度看,《诗经》是周代诗礼文化的重要内容,也是礼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,更是实现礼乐文明建构的重要途径。
 无题是一种高级的题目,蕴有很多复杂的、难以名状的情绪。这首诗以少女怀春的幽怨苦闷,暗喻诗人渴求仕进遇合的心情,意在言外。同样写法的还有张籍的《节妇吟·寄东平李司空师道》:
 同时,在创作中想象是非常重要的,诗语本身就带有想象和虚构的特征,即刘勰在《神思》篇所言:“古人云:‘形在江海之上,心存魏阙之下。’神思之谓也。文之思也,其神远矣。故寂然凝虑,思接千载;悄焉动容,视通万里。吟咏之间,吐纳珠玉之声;眉睫之前,卷舒风云之色。其思理之致乎?故思理为妙,神与物游。神居胸臆,而志气统其关键;物沿耳目,而辞令管其枢机。枢机方通,则物无隐貌;关键将塞,则神有遁心。”
 
  二、爱恋与相思的众面相
  (一)邂逅相遇、纯情清雅
  《郑风·野有蔓草》
  野有蔓草,零露漙兮。
  有美一人,清扬婉兮。
  邂逅相遇,适我愿兮。
  野有蔓草,零露瀼瀼。
  有美一人,婉如清扬。
  邂逅相遇,与子偕臧。
  1、诗歌分析
  全诗共两章,重复叠咏,每章六句,两句一层,分别写景、写物与抒情,感情纯真,语言雅致,形象温婉,风格秀丽。此诗讴歌了先民自由奔放的恋爱,也与原始的野性婚俗有关,却表现出另一面相:温婉、清雅、含蓄。诗歌主要写情,率真浪漫又自由,诗境很干净,又有节制。
  2、诗句鉴赏
  诗歌的前两句:“野有蔓草,零露漙兮。有美一人,清扬婉兮。”其中“清扬”的“清”是《诗经》诗人用来形容人物的眉清目秀之美。“清扬婉兮”就是在写一个女子的眉眼,描写了一位妩媚动人的美人。由此可见,《诗经》写人之美,尤善写其眼睛,如《卫风·硕人》:
  “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。”
  与《野有蔓草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《齐风·猗嗟》:
  猗嗟昌兮,颀而长兮。抑若扬兮,美目扬兮。
  巧趋跄兮,射则臧兮。
  猗嗟名兮,美目清兮。仪既成兮,终日射侯。
  不出正兮,展我甥兮。
  猗嗟娈兮,清扬婉兮。舞则选兮,射则贯兮。
  四矢反兮,以御乱兮。
  清扬婉兮、美目扬兮、美目清兮、美目盼兮,这些词语都描画了眼睛的眉清目朗,炯炯有神。以眉眼之美观照整个人的气质是诗经写人的重要特点,对男子也适用,如 《世说新语·容止》:“王右军见杜弘治,叹曰:‘面如凝脂,眼如点漆,此神仙中人。’”鲁迅先生也曾说过:“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,最好是画他的眼睛。”
  黑格尔认为:“灵魂集中在眼睛里,灵魂不仅要通过眼睛去看事物,而且也要通过眼睛才被人看事物。”其实,艺术描写的这一美学原则,两千多年前的诗人已经心领神会、运用娴熟。
  3、诗旨
  《毛诗序》:“《野有蔓草》,思遇时也。君之泽不下流,民穷于兵革,男女失时,思不期而会焉。”
  郑玄《毛诗传笺》:“蔓草而有露,谓仲春之时草始生,霜为露也。《周礼》仲春之月,令会男女,于是时也,奔者不禁。若无故而不用会者,罚之。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。”
  朱熹《诗集传》:“男女相遇于野田草露之间,故赋其所在以起兴。言野有蔓草,则零露溥矣,有美一人,则清扬婉矣,邂逅相遇,则得以适我愿矣。”
  《诗经通论》:“小序谓‘思遇时’绝无意。或以为邂逅贤者作,然则贤其‘清扬婉兮’之美耶?此似男女及时婚姻之诗。”
  (二)美人如玉、德音不忘
  《郑风·有女同车》
  有女同车,颜如舜华。将翱将翔,佩玉琼琚。彼美孟姜,洵美且都。
  有女同行,颜如舜英。将翱将翔,佩玉将将。彼美孟姜,德音不忘。
  1、注释
  舜:木槿;翱翔:轻盈貌;孟姜:美女之泛称;洵:确实;都:美好貌;将将:通“锵锵”。
  2、诗歌鉴赏
  这首诗感情纯真,语言典雅,风格清雅,塑造了高洁的人物形象。整首诗从美丽的容颜、轻盈的体态、娴雅的举止、精致的配饰、美好的声誉来表现其外表和内在的美,与《大雅· 思齐》首章相类:思齐大任,文王之母。思媚周姜,京室之妇。大姒嗣徽音,则百斯男。
  大任:即太任,文王之母,王季之妻,商代小国挚国之任姓女;媚:美好。一说爱,孝敬;周姜:即太姜,文王之祖母,王季之母,古公亶父之妻;京室:王室,指岐山的周家都城。大姒:即太姒,文王之妻,武王之母,莘国之女,姒姓;嗣:继承,继续;徽音:美誉,美好的典范。
 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对女子美好品德的欣赏,在德之美、貌之美外,兼有端之美。
  3、古人评价
  明·孙矿:“状妇女总不外容饰二字,此诗艳丽则以同车翱翔等字点注得妙。”
  清·姚际恒:“以其下车而行,始闻其佩玉之声,故以‘将翱将翔’先之,善于摹神者。‘翱翔’字从羽……此则借以言美人,亦如羽族之翱翔也。神女赋‘婉若游龙乘云翔’,洛神赋‘若将飞而未翔’,又‘翩若惊鸿’,又‘体迅飞凫’,又‘或翔神渚’,皆从此脱出。”
  (三)眼底前人、唯君思存
  《郑风·出其东门》
  出其东门,有女如云。虽则如云,匪我思存。缟衣綦巾,聊乐我员。
  出其闉闍,有女如荼。虽则如荼,匪我思且。缟衣茹藘,聊可与娱。
  缟:白绢;綦巾:暗绿色头巾;聊:姑且。员:友、亲爱;闉闍:外城门。荼:茅花;茅花开时一片皆白,此亦形容女子众多。且:语助词。茹藘:茜草,其根可制作绛红色染料,此指绛红色蔽膝。
  1、诗旨
  《毛诗序》:“出其东门,闵乱也。公子五争,兵革不息。男女相弃,民人思保其室家焉。”
  方玉润:“诗方细咏太平游览,绝无干戈扰攘、男奔女窜气象,序言无当于经,固已!”
  朱熹:“五争事见春秋传,然非此之谓也。此乃恶淫奔者之词,序误。”
  清代姚际恒的《诗经通论》反驳了毛诗和朱熹的说法,认为此诗非淫奔之诗,并断诗中“缟衣綦巾”者为主人公妻室。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男子表示对爱恋对象专一不二的诗。
  2、诗歌分析
  这首诗表达了男子对爱恋对象忠贞的情感,语言质朴无华,风格清新,塑造了一位娴雅素净的女子形象。诗中女子着“缟衣綦巾”“缟衣茹藘”,虽然是素衣绿巾的贫贱之女,但在思慕她的主人公心中,她就是最耀眼的。通过服饰来描写人物或突出情感的表达,可见女子之服饰醒目难忘,对后世诗人多有沾溉。
  3、同类诗
  生查子
  (牛希济)
  春山烟欲收,天澹星稀小。残月脸边明,别泪临清晓。
  语已多,情未了,回首犹重道:记得绿罗裙,处处怜芳草。
  
  绿罗裙
  (贺铸)
  东风柳陌长,闭月花房小。
  应念画眉人,拂镜啼新晓。
  伤心南浦波,回首青门道。
  记得绿罗裙,处处怜芳草。
  4、对美男子的描写
  《郑风·叔于田》
  叔于田,巷无居人。岂无居人,不如叔也,洵美且仁。
  叔于狩,巷无饮酒。岂无饮酒,不如叔也,洵美且好。
  叔适野,巷无服马。岂无服马,不如叔也。洵美且武。
  《诗经》中描写这位近乎完美的英俊又有力的美男子,体现出周代对男性的审美要求,表达了女子对爱人真纯的爱慕。
  历来学者对此诗的意旨背景颇有争议,《毛诗序》中说此诗是:“《叔于田》,刺庄公也。叔处于京,缮甲治兵,以出于田,国人说而归之。”
  欧阳修《诗本义》云:“诗人言大叔得众,国人爱之。”分为“刺郑庄公说”和“赞美叔段说”两种不同的意见。
  朱熹《诗集传》:“或疑此亦民间男女相说之词也”,以为“叔”指男性情人。
  今人陈子展《诗经直解》说:“《叔于田》,赞美猎人之歌。”程俊英在《诗经译注》也说:“这是一首赞美猎人的歌”。
  中国文学擅于描写女子之美,但较少写男子之美。其因在于男人的美不好界定。宋玉的风流、潘安的美貌是时代大众心目中的美男子,但是,二人之美都很抽象。春秋时代,齐国的相晏子身材矮,却得国人的欣赏;孔子身材高大,被历代人们赞美。《诗经》中有很多美男子,温润如玉的君子;肌肉发达的猛男;有忧国忧民的思想家;有清纯的学子。但最美莫过于此诗中的“叔”。
  光阴似水,短短三个小时,纳老师以丰富的学识与独到的见解向学员们讲述《诗经》中婚恋诗的众面相。通过纳老师的讲解,书友们对《诗经》中的婚恋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,希望以后纳老师继续为我们带来《诗经》中的经典诗篇,让我们期待纳老师的下次到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