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26日上午,有源书院第217次会讲活动在西宁市图书馆举行。此次会讲的主讲人是贾爱媛老师,会讲主题为“兼收并蓄的青海方言”。
 主讲人简介
  贾爱媛,青海西宁人。福利姬
教授。藏区历史与多民族繁荣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。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。出版专著:《古典诗词语言通论》和《笑林广记译注》《正经译注》,参编《古代汉语自学方法》。在国内核心和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,代表论文:《甲骨卜辞"佳"更"异同论》《从隶书的缘起论篆隶关系》《从汉字偏旁的系统性论"六书"之"转注"》《试论汉字偏旁的同化与类化一一兼谈"尸"部字类意义的形成》《<诗经)<楚辞)连绵词考论》《兼收并蓄的青海方言-以缝补类用词为例《青海方言中的分音词探析》。
讲座内容
一、方言本质
方言是语言的地域性变体,受地理阻隔、自然人文环境及语言接触影响,形成了有别于通语的独特风貌。马学良先生曾指出,迁徙越远的族群,越能保持语言的古老形式,这一特点在青海方言中体现得尤为鲜明。
青海方言中的“镬”(huò)字,最早见于甲骨文,本指古代烹煮牲畜的大锅,如今仍在温州话、粤语等方言中表示“锅”的含义,而我们现在常用的 “锅” 字,直到唐代才见于文献。
二、形成根基
青海省位于西北内陆,汉、藏、回、蒙等多民族世代和睦聚居。这里自古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的中心区域。从汉代开始,内地汉族因征战、屯田、商贸陆续迁居河湟地区,隋、唐、宋、元延续了这一迁徙浪潮,明代军屯与民屯政策更让移民定居常态化,“南京珠玑巷”成为河湟汉族移民的共同记忆。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移民,既坚守先民的语言基因,又吸收当地民族的语言文化,经过千百年融合,形成了以河湟方言为代表的青海汉语方言。
三、词汇宝库
青海方言的词汇来源堪称“海纳百川”,既扎根历史纵深,又横跨地域广度,每一个词语都藏着文明交融的密码。
(一)历史维度
青海方言中保留了大量不同历史时期的词汇,从先秦到元明清,形成了完整的语言时间轴。先秦时期的“墁、抟、縻”,汉代的“先后、淖、苫”,魏晋南北朝的“耳塞、难心”,唐宋的“阿门、温暾”,元明清的“央及、亏杀”,至今仍活跃在青海人的日常口语中。
(二)地域维度
青海方言的词汇打破地域界限,与多个地区方言存在亲缘关系。与陕西、甘肃、宁夏等邻近地区共享“外家、妗子、日头、醪糟”等词,见证了相邻地域的人员往来与语言交流。与吴越方言在“娘娘(姑姑)、姆妈、酵头”等表达上相互印证,展现了远距离地域的语言关联。部分词汇更是成为全国多地方言的共同记忆,如“剺、滗、踒”等历史共同语,而表示食品发霉的“丝气”,则是“馊气”经地域音变形成,在河南、客家、四川方言中都能找到相似表达。
四、语言探秘
青海方言几乎所有特征性语词都能在历史文献中找到其踪迹,或者在其他地区方言中找到其对应。可谓兼收并蓄,海纳百川。例如:【做煞】zuò shà [ʨy213ʦa44]尽最大努力去做。青海方言读音如“做帀”,如:那个衣服我做煞了着没做上。《聊斋俚曲集·墙头记》一:“三斤肉一只鸡,就是您家那好东西,好厨子做煞也不济。”这里的“做煞”,词义和青海方言相同。“煞”在古代有“极”“很”的意思,是表程度的副词。元纪君祥《赵氏孤儿》第一折:“他他他把爪和牙布满在朝门,但违拗的早一个个诛夷尽。多喒是人间恶煞,可什么阃外将军。”“恶煞”就是特别恶的人。到现代汉语还有“煞费苦心(费尽心思)”“煞是好看(特别好看)”“羨煞(极为羡慕)”“急煞”(非常焦急)等词。
最后,青海方言不仅是交流工具,更具有重要的学术与文化价值,是不可替代的“活化石”。我们探讨青海方言是为了纠正语言误解,还原词语本貌、为学习现代汉语、古代汉语、语言学等多学科服务,破解语音流变、俗写盛行带来的认知偏差,追溯历史轨迹,揭示演变规律。
感谢贾老师带来这场兼收并蓄的青海方言讲解,这场讲座让我们从方言词汇中探寻人口迁徙轨迹,挖掘古代社会、经济、民俗信息,增强文化自信,助力青海人文历史研究。期待未来我们能继续在语言的世界里求索,邂逅更多穿越时光的文字之美。